2020年是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在过去的三年中,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我国各高校和学科间展开了多维度的改革与多层级的竞争,学科建设的边界与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深化。作为我校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过去三年中,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我校财政税务学院紧紧围绕创建财政学“一流学科”的核心目标,秉持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财税学院的愿景,切实推进高端师资汇集、学术研究攀升以及本土国际对接等各项改革,有力巩固和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保持和延续我校财政学科在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为助力我校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一流的底色
财政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中原大学财政信贷系,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财政学科点之一。与身俱来的红色基因吸引了一大批学者投身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先后在本学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著名学者有吕调阳、蔡次薛、孟广熔、白宗福、李九龙、彭澄、梁尚敏、何盛明、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等,其中吕调阳、蔡次薛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财政学界著名的“七校八老”中的“二老”,而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闻名我国财政学界的“三驾马车”,何盛明、吴俊培曾先后担任原中南财经大学校长,杨灿明为现任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校长。众多前辈的努力共同构建了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1993年,财政学科获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1997年成为财政部首批部属重点学科,2002年则进一步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标志着学科逐步成长为我国财政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南学派”。
自成立之初,财政学科就始终围绕国家和民族的重大现实需求,以推进财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核心使命,积极推动学科建设。经过几代学人的拼搏,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财政理论研究基础扎实、优势突出;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把地方财政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税收理论、政策、制度与税收筹划方法,将税收问题研究与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中国财政史研究所,财政史学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多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及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专著。2017年,中国财政学会授予梁尚敏教授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的光荣称号,这既是对梁老为财政事业所作贡献的大力褒奖,同时也是对财政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充分肯定。
变革:一流的战略
2017年1月24号,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此,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时代。“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匹配“一流”的发展战略。为了因应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的重大转型,延续学科的传统优势地位,学院上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探讨和酝酿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发展思路。2017年4月,学院开展“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暨一流学科建设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活动,广泛征集学院内部关于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并推动相关共识达成。2018年10月,学院举办财政学学科发展论证会,邀请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共同把脉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院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我校财政学科尽管具备传统的优势地位,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尤其是兄弟院校间激烈竞争的紧迫形势下,要想继续延续学科在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必须加快战略转型,加速弥补在高质量研究成果、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短板与不足。
正是因应上述对于学科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2018年11月,学院正式发布了题为《再续辉煌,争创一流——财政税务学院发展战略规划》的“双一流”战略规划。规划报告明确了学院的愿景、使命与目标,以及未来5-10年的发展思路。其中,学院构建的远期愿景为“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财税学院”,近期发展目标则定位为“学科实力达到国内一流,保持和巩固在财税学科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助力学校应用经济学“双一流”建设”。同时,遵循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学院的使命也进一步明确为“贡献财税新知,培养业界精英,推动社会发展”。在实施路径方面,针对学科建设中所明确的短板与劣势,规划方案进一步提出了高端师资汇集、学术研究攀升、本土国际对接以及行政服务增效等六大工程,分别瞄准优化师资结构、提升高层次研究成果以及推动办学国际化水平等目标,全力保证学科发展战略构想的实现。
在任何组织中,战略规划都是其发展的灵魂与纲领,是指明组织前进方向和凝聚组织成员的重要保障。以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契机,我校财政学科针对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在全面研判学科发展环境情况下,浓墨重彩的推出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愿景与战略目标,这极大的激发了全体师生对学科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科发展的大业中。
收获:一流的成果
——国家级学科平台获得突破。2019年12月,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组织的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正式发布评审结果,由财政税务学院所属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研究院申报的“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成为学院以及整个应用经济学科的首个国家级平台。这是财政学科发展史上又一标志性的成绩,也是学院实施“六大工程”战略规划以来获得的重大突破。
图 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研究院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国家级项目创历史新高。2020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年度科学基金立项名单,财税学院教师总共获得了5个项目立项,其中3个为面上项目,2个为青年项目,对于财政税务学院这样一个仅有54名专任教师的学院而言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加上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院在2020年度总共获得了8个国家级项目立项,6个省部级课题项目立项(含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无论是在立项数量还是在立项经费上都远超历史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立项经费上,较“双一流”建设之前的年份增长了超过250%。
2016-2020年间国家级课题立项情况
——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近几年学科点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中文成果方面,以在《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这两本国内顶级杂志上的发文来看,仅2020年一年,学院就涌现3篇第一作者论文,创历史之最。与此同时,以往薄弱的英文成果方面也出现突破性的进展,相继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等领域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而年度英文论文的发表数量更是由历史上的不足1篇快速攀升至6到7篇,且展现出很强的后期增长势头,学院国际化成果不足的短板得到了明显弥补。此外,上述中英文高层次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认可,在2020年度公布的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学院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而在最新公布的湖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学院教师则分别斩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表明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边界得到显著扩展。
——师资队伍结构强势优化。近些年成果的获得一方面是全院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学院对于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严格执行。近三年来,学院先后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以及英国卡迪夫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多名优秀青年教师,有针对性谋划引进补充现有师资力量。与此同时,瞄准自身薄弱环节,在科研激励体系、学术氛围打造、以及学术团队建设上,全面对标国内顶尖高校和顶尖学科。换句话说,“一流”的成果背后是“一流”的体系和制度在支撑,而后者往往是学科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三年引进核心师资
展望:一流的坚守
就财政学的“一流”学科建设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内顶尖和世界一流的财政学科,尽管以现有的建设基础而言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找准正确的趋势项,坚持正确的学科发展战略,坚守财政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大职能,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伟大实践,就一定能稳步迈向并最终实现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将学院打造成“贡献财税新知的殿堂、培养业界精英的摇篮”!
近三年A-及以上论文发表情况
近三年省部级以上获奖情况